上海海事大学新式水下机器人研发成功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工程案例

上海海事大学新式水下机器人研发成功

2024-03-06 工程案例

  上海海事大学“水下机器人与智能体系试验室”朱大奇教授科研团队自行研发的一款新式水下机器人——“海事一号”已完结体系集成,并在试验池顺利完结一系列水下作业及测验使命,并拟向全国推广应用,这也是以海事命名的、上海海事大学研发的第一个水下机器人。

  “水下机器人”又称“无人深海潜水器”,是一种无人遥控潜水器。现在,国际国内研发的无人遥控潜水器主要是“有缆遥控潜水器”和“无缆遥控潜水器”两种。该试验研讨小组成员邓志刚介绍,“海事一号”遥控自治水下机器人是一种新概念水下机器人,它兼有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和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的两层特性,归于混合型潜水器。经过用微细的光纤替代传统电缆,可以像有缆遥控潜水器相同进行手动实时遥控作业;一起又有无缆自治潜水器大面积水下勘探和查找功用,具有遥控、半自主和全自主三种作业形式。“海事一号”水下机器人重85公斤,最大潜水深度150米,水下上班时刻2小时,最大航速3节,可搭载5公斤载荷。

  “‘海事一号’的重要立异在于,它采用了课题组自行开发的毛病诊断和容错操控关键技术,能有用处理水下机器人毛病查验测验、阻隔、辨识与容错操控律重构的固有难题。”邓志刚说,“海事一号”总体设计包含机械设计和电气设计,水下体系和水面体系之间采用了较电缆简便的光纤进行通讯,更易于完结准确操控。此外还加装了前向探距声纳,能有用避障。

  海事一号ARV体系试验研讨团队负责人朱大奇教授表明,“海事一号”遥控自治水下机器人的研发,不只是校园校‘水下机器人与智能体系试验室’科研团队水下毛病诊断、状况操控、轨道盯梢与安全避障研讨试验渠道,也可以适用于渔业、打捞、水下搜救和水下勘探等作业,为社会服务。该研讨也取得五项国家专利。

  据了解,“海事一号”遥控自治水下机器人在经济性、灵活性、活动范围和节能环保等方面都要优于传统遥控水下机器人,适用于大坝检测、江河湖泊的水质检测,也适用于作浅海海底区域的勘测和监测,可与其他品种潜水器合作完结海洋调查和调查使命,具有十分杰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10年12月,该机器人扮演“水底神探”,潜水40米,只用8天时刻,就帮警方侦破一桩半年难解的沉尸案。该水下机器人在警方划出的约100万平方米搜索水域中以强健、活络的身姿打捞出证物与被害人尸身。水下机器人顺利完结这次杂乱的水下搜救使命,不只助湖北警方山穷水尽破获命案,更在国内发明了一次缆控水下机器人深水小目标点成功搜救的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