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巨人”勇闯全球大市场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服务项目 > 水下拆除

中国“小巨人”勇闯全球大市场

2023-12-05 水下拆除
详细介绍:

  中小企业要自立自强,寻觅发展新路径,“专精特新”是一条光明大道。随国家多项支持政策的出台,“专精特新”企业正进入发展快车道,其中不少佼佼者正凭借核心技术和独特产品在海外市场纵横捭阖。

  商务部日前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们国家进出口总额23.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6%,以美元计,增速为10.4%。外贸展现出较强韧性,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作出积极贡献。

  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上,中小微外贸企业贡献不小。特别是一批富有活力、善于创新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热情参加国际合作,为中小科学技术创新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探索道路。

  “就在刚刚,我们又成功拿下了欧洲的一个大客户。”东莞市海陆通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海陆通公司”)海外总监张亚波兴冲冲带来好消息,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今年新客户的数量和占比大幅增长。

  海陆通公司是一家规模庞大的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通信数码类产品公司,主营业务是生产移动电源和动力电池组。其生产的一款外观透明、兼容性强的移动电源成了国内多个电子商务平台的热销品,而这家制造企业的产品在海外也销售正旺。“近两年,海外市场占有率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长。特别是今年,开发了欧洲的三个大客户以及美国的一个大客户。”张亚波介绍道。

  作为国内知名通讯、数码配件制造厂商之一,海陆通公司在东莞黄江拥有占地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的科技工业园,装备有数百台先进的生产制造和自动检验测试设备,并建有高级无尘车间与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年,海陆通公司入选东莞“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名单。入选试点企业后,海陆通公司不断出击,在向法国家乐福推荐新产品之后,家乐福对海陆通公司的充电宝等新产品颇有兴趣。海陆通总裁甄超表示,从2016年开始,该公司经常到国外参加相关展会,每年至少参加12次,平均每个月一次。通过走出去,该公司积累了不少客户,有时还能遇到大客户。

  “通过世界通讯大会,我们顺利打开了南非市场。”甄超说,目前公司的客户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占公司业绩近五成份额。今后公司还将积极寻找国内外产业链中的合格公司进行并购重组,从而延伸产业链及增加附加值。

  除了积极开拓市场,该公司还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新专利、新技术。同时,加大生产设备改造,更快推进公司的智能制造计划,全方面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

  据了解,海陆通公司自主品牌“ARUN”持有省注册商标,并累计获得专利100余项。“100多项专利中,发明专利占近5%。”甄超表示,为了开发更多新产品、新专利、新技术,该公司一直加大研发投入。除了重视研发,公司还构建自己的品牌战略,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电视大屏畅享音视频点播、云游戏、体感健身、在线购物、办公会议等各类应用;只需一句口令,即可进入物联网享受多样的云服务……近年来,深圳市华曦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曦达公司”)研发的智能电视盒、网络通信产品等终端硬件,以及视频云平台和各类软件服务,联动上下游芯片生产、内容制作、版权保护等供应链企业走出国门,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运营商提供产品和服务。

  “以前海外运营商需要联合四五家供应商,花1年时间才能集成交付音视频系统平台。现在,通过‘云端’部署我们自研的云平台,只需要3个月就能完成交付,稳定性很高,鲜少出现兼容性问题。”华曦达公司董事会秘书李建一说。2021年,华曦达公司海外营收同比增长超80%,2022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超120%,盈利水平创新高。

  回顾10余年来的“出海”历程,李建一坦言并不轻松。2010年,紧随全球互联网电视大发展的新趋势,华曦达公司转型开展OTT互联网智能电视盒产品研制,眼光瞄向海外市场。OTT是指利用互联网提供各种应用服务,智能电视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当时,海外普普通通的家庭用户还是以非智能机顶盒为主,OTT产品尚未成为主流,市场拓展异常艰难。”李建一回忆。经历了多次参展推广和反复产品调试迭代,公司业务逐渐赢得东南亚市场认可,并以此为跳板,向全球市场进军,成为知名国际制造商的重要供应商,并获多家全球知名内容商的合作授权。

  “华曦达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的支撑力来自不断修炼技术‘内功’。”李建一说,公司正努力将中国音视频、云游戏等应用生态推向海外市场。

  在天津经开区一条以灰色为主调的街道上,有一座深蓝色四四方方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便是“眼睛”一直盯着深海的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之蓝公司”)。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我们在某一些程度上实现了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情节。”拿着一台笔记本大小的水下助推器,深之蓝公司创始人魏建仓表示,“这款设备不但可以水下调速,还能外挂智能手机和运动相机,满足那群消费的人的水下摄影需求。如果喜欢冲浪,还可以把它安装在充气浮板底部,变身动力浮板。”

  2013年,深之蓝公司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是全球首批面向消费市场的水下智能设备制造企业之一。如今,公司制作的水下助推器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大范围的应用于科研科考、水下安防、打捞救援、水利水电、海上风电、水产养殖等领域,占据该行业近65%的全球市场份额。

  走进深之蓝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台深黑色、颇像螺旋桨的设备,正从生产线下线。“最难的就是这个部分。”魏建仓拿起一台设备,“这是消费级产品的水下推进器,也是所有水下无人机器人装备的核心部件。之前,国内和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有近半个世纪的代差,现在已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为了解决推进器的可靠控制和完全密封问题,研发初期,团队人员住在公司甚至水池边上。“睡醒不刷牙不洗脸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看数据。”就这么“泡”了一年,魏建仓和团队终于推出首款中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推进器。这款体积小、推力大的水下推进器,在相同功率前提下推力比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提升了20%以上。

  2019年,深之蓝公司和3家日本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相关这类的产品开始打入日本和东南亚市场,实现了中国水下机器人出口“零”的突破。“原来渔民要了解海里的鱼类信息一定要通过潜水员或者水下摄像头,观察时间和工作效率都十分受限。深之蓝公司生产的水下机器人则可以轻轻松松完成这些工作。”一名日方企业代表说。

  2020年,“深之蓝”入选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择优奖励名单,2021年企业通过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深之蓝公司得到慢慢的变多的支持,发展也慢慢变得顺。

  截至目前,企业累计有授权专利300余项,在工业和个人消费等领域打造多个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填补了多项空白,成为国内水下智能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

  “海洋装备是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目前我国在水下智能装备领域跟国际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迎头赶上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魏建仓说,未来,企业将一步步从浅海走向深海,为人类探索海洋、体验海下新世界提供新利器。

  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临床医院的一间手术室里,59岁的国际减重和代谢治疗委员会委员阿米诺·拉莫斯教授正在为一名患者进行胃部微创手术。握在他手中的,是一把全电动腔镜切割吻合器——这既是一把刀,也是一根针,可以一边切割,一边缝合。

  半个多小时后,手术成功了。“和常规情况相比,患者出血量减少50%、手术时间缩短20%,患者身体恢复理想,第二天就能进流食了。”拉莫斯兴奋地说,“我的秘诀就是这把来自中国的智能压榨电动腔镜切割吻合器。”

  “我们的第三代吻合器由于内置智能芯片,绿色指示灯亮起才能按动开关,可以将相关流程标准化、刚性化,防止人为误差。”江苏风和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风和医疗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兴华说,针对不一样的部位的组织厚度,设备还可以“随机应变”,灵活把握切缝方案。

  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风和医疗公司研发生产的吻合器,如今已远销93个国家和地区,大范围的应用在胃肠、肝胆等各类手术中,服务患者近5万名。

  据了解,风和医疗公司销往国外市场的产品占比达1/3,并且还在不断壮大。对此,企业的发展理念早早与国际市场实现了“并轨”,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重视。

  在风和医疗公司,有一个部门叫做知识产权部。“这个部门成立于2016年,目前有9个专职人员负责专利方面的工作。”张兴华坦言,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专利方面的问题,及早谋划、及早应对,将会大幅度降低企业在发展中遭遇的风险,相对应地也将大幅度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风和医疗公司的产品已经通过欧盟CE认证及ISO13485质量体系认证、国家药监局GMP质量体系认证,部分产品还获得了美国FDA认证,拥有包括4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和9项外观设计在内的26项专利权,其中腹腔镜用超强密封结构穿刺器、微创腔镜下具有可调节关闭组织角度功能的关节头直线切割吻合器等还获得了高新技术产品认证。

  据悉,风和医疗公司还将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进行产业布局,深度加强医疗器械的跨境合作,形成有效的协同作用,发挥风和医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应有之义、重要之责、关键之举,为宣扬中国本土医疗器械作更多的努力。

  随着2022年8月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公示,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数已达902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涌现,不仅对中国制造业有“补短板”“填空白”作用,也为推动中国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更多力量。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节点,也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尤其是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在全世界蔓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各国围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博弈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不断做优做强,催生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企业,不仅有利于中国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水平,为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好基础;更有助于中国加快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中国制造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知名度和附加值,壮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目前,中国正在健全完善“百十万千”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到2025年通过中小企业“双创”带动孵化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1000家左右的制造业单项冠军。随各项政策落实落细落地,慢慢的变多中小企业将脱颖而出,成为各自产业领域的“小巨人”,在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中国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