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专家称毛主席雕像不够庄严建议拆除!士兵:拆一个试试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1977年专家称毛主席雕像不够庄严建议拆除!士兵:拆一个试试

2024-04-28 行业资讯

  主席雕塑采用汉白玉铸成,加上毛主席纪念堂在内,一共耗时6个月才修建完成,可竣工没多久,就有专家提出了意见,说是主席雕塑有问题,影响我国形象,建议立马拆掉。

  1976年9月9日凌晨,毛主席与世长辞,当天上午,军委下达命令,全军陷入一级战备状态。

  主席的遗愿是将骨灰撒向大海,回归祖国各地,但上级却认为不妥,作为新中国人,主席的遗体应保持完整,要体面、庄严地供后人瞻仰。

  为主席修建纪念堂,再铸造专门的雕塑,主席的遗体则作防腐处理,放置在水晶棺中,送进纪念堂留存。

  消息一出,不少工程师都打起了精神,更有工人主动请缨,不要工钱也要为主席修建纪念堂。

  有专家提出,能够使用“水上日出”方案,也就是将纪念堂和雕塑修建在山水之上,既意味着主席走过的山山水水,也代表着主席一直守卫着祖国河山。

  寓意是好的,但放眼整个中国,哪条大江大河都承载不起主席的重量,因此“水上日出”方案被否决。

  第二份设计稿是“山顶红星”,意思是把纪念堂修建到高山上,这代表着主席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之高,日出的时候,山顶的纪念堂就像是一颗红星,永远照耀着后人。

  还有专家说,可以将选址定在,这是主席常年办公的地方,既庄严又务实。

  但除了主席办公,还有别的干部也在这里处理公务,一旦纪念堂在这里落成,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要对外接受参观,不利于公务区的保密性。

  选来选去,纪念堂地址最终被定在了广场,这里曾是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地方,也是主席一生成就的见证。

  广场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占地宽广的城楼,在这一堆建筑中,纪念堂不能盖过纪念碑的高度,又不能设计太低矮,整体需要显眼又不张扬、庄严又不刻板。

  将纪念堂修建成正方体,长宽都是105.5米,高度则是33.6米,坐北朝南,四个方向都能被参观到。

  1976年11月24日,纪念堂修建正式动工,与此同时,主席的塑像也在同步施工。

  上级的要求是一年之内修建完成,在1977年主席的纪念日之前必须能对外开放,工人们只好加工加点拼命添砖加瓦。

  可谁也没想到的是,纪念堂刚落成,就有专家挑毛病,扬言主席的雕塑有问题,建议立马拆掉。

  1976年底,毛主席纪念堂正在打地基,另一边主席的塑像工程也在徐徐展开。

  在动工之前,几百张主席的照片被递交上来,这些都是塑像的蓝本,经过上级都同意,最终选中了一张主席坐在椅子上的照片。

  照片看起来美观,可按照比例放大到雕塑上,最后展现出的效果就不一定有这么好。

  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雕塑材质,照片经过处理都是彩色的,但如果给雕塑染色,就显得不够庄严,用普通的大理石做雕塑,又显得不够美观,只有纯净的优质汉白玉,才能完美展现主席的仪态。

  按照雕塑的高度,施工队必须找到一块高达6米、宽2米以上的完整汉白玉,在整块的基础上进行雕刻。

  工程师向全国发布求援,到处征求完整的汉白玉石,其中反响最大的就是北京房山县县委。

  房山汉白玉在全国都是出了名的好,此地汉白玉不仅色泽美观,还保持着完整性。

  在房山县委的带领下,数万群众也加入寻找汉白玉的队列,先由专家探测汉白玉挖掘点,再由工人们动手挖掘。

  1977年初,挖掘点被定在了南尚乐公社附近,在严寒的冬天,上千名工人齐聚于此,几铲子挖下去,连汉白玉半个影子都没见到。

  汉白玉一般埋在地下20多米深的位置,就算挖到对应深度,要是力气过大,稍不注意就会破坏玉石,工人施工起来可谓是难上加难。

  眼看纪念堂即将修建完毕,主席的雕塑却迟迟未动工,施工队只能连夜赶工,出动200多名工人、150名石匠,采用阶梯式挖掘法,一层层往地下深入。

  经过大半个月的努力,工人终于在地层里见到了汉白玉的影子,可这并不意味着着玉石能成功开采。

  当时正是2月份,北京气候寒冷,许多工人手上都长满了冻疮,极度影响施工速度,周围群众听说后丝毫没有犹豫,他们不要工钱不要任何报酬,自愿来协助挖掘,只为给主席雕塑挖出最好的原材料。

  随着上百名群众加入,一块硕大的汉白玉终于被挖出,宽度厚度都达到了2米,高度更是有6米多,即使是在整个房山县,也很少挖出这种体量的汉白玉。

  看着如此优质的汉白玉出土,老百姓都觉得是上天开眼,也许是故去的主席一直在暗中庇佑他们,就连一旁巡视的工程师们都流下了热泪。

  紧接着又是几个月的雕琢研磨,到了1977年4月份,毛主席雕塑的铸造已经接近尾声,纪念堂修建也完成了四分之三。

  5月24日,纪念堂和雕塑宣告竣工,从开工到完成,前前后后共有5万实施工程人员参与,这还不算上千名自愿加入的群众。

  按照计划,纪念堂和雕塑将在9月份展出,接下来的4个月,则由专家进行最后的检查。

  问题出在雕塑的姿势上,挑选雕塑参考照片时,为了显示主席的亲民形象,大伙选中了一张主席坐在凳子上的照片,主席的双腿自然交叠,看起来十分随意,这正是专家觉得的不妥之处。

  主席雕像一旦展出,势必会有其他几个国家人员参观,在外国人眼里,这种“跷二郎腿”的姿势不够庄严,会让人误以为主席高高在上。

  哨兵的意思很简单,他不想看到主席的雕塑被破坏,这尊雕塑饱含了上万人的心血,怎么能说拆就拆,这不仅是对主席不尊重,也是对全国劳动人民的不尊重。

  距离主席雕像展出,已经不到两个月,专家不断督促重建,可雕塑组却迟迟没有动工。

  韩福裕给周总理当过警卫员,和主席交情也不浅,经过深思熟虑,韩福裕最终站在了士兵这边,他坚决拒绝拆除重建。

  一来拆掉塑像是对主席形象的破坏,二来重修会耗费不少人力物力,一旦重建,国内经济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之前付出的心血也将付之东流。

  韩福裕否决重建,这并不代表事情圆满结束,专家们的建议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主席雕塑的坐姿的确不太庄严,需要及时修改。

  每天韩福裕都来检查雕塑,寻找任何有可能的动手方案,思来想去,韩福裕还真就想出了一计妙招:

  将鲜花放在雕塑脚下,这是群众对主席的一片心意,另外,这些鲜花刚好能遮住主席的腿脚,“跷二郎腿”的坐姿也被遮盖住,就算有外宾来访,也不会认为坐姿不礼貌。

  韩福裕将想法写成报告,交由邓公审核,邓公拿着报告赶到雕塑面前,先是对着雕塑鞠躬,随后肯定了韩福裕的想法。

  雕塑坐姿问题终于得以解决,1977年9月9日,这是主席去世一周年的日子,纪念堂和雕像首次对外参观,广大人民群众和外宾赶来瞻仰。

  从纪念堂开放以来,已经有2亿多人前来瞻仰主席遗容,人越多,也免不了一些舆论传出,尤其是对主席遗体的保存,流言更是传得沸沸扬扬。

  还有人举例,列宁的遗体每年需要耗资上百万美元,而主席的遗体被装在水晶棺里,防腐技术昂贵,这其中花费的开销一定不低于列宁的护理费。

  更夸张的是,有人说80年代的主席,看起来比70年代刚展出时要瘦小一些,怀疑是工作人员中饱私囊,将上亿维护费私吞,用在主席身上的维护费被掺水,所以主席遗容才会发生变化。

  每年国家都会提供专项拨款,用于维护水晶棺和主席遗容,但这笔钱只在前期用得比较多。

  水晶棺技术上的含金量高,需要过滤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各种辐射,内外灯光照射要分布均匀,从外面要看不到灯光来源,并且要使主席的遗容清晰可见。

  再来看遗体留存技术,70年代防腐技术大致有两种,一是气态,类似木乃伊的做法,二是液态处理,保护小组综合采用,以水晶棺为留存装置,实现液气切换防腐。

  单看水晶棺打造,前期造价较高,但到了1983年之后,主席就只有必要进行日常维护,这笔维护费远远不到上亿元,外界所谓的天价全都是无稽之谈。

  至于主席遗容变瘦变小,更是无稽之谈,水晶棺内有光整容技术,从一些特定角度看过去,视野会失真,这才会产生变瘦小的错觉。

  不管是主席遗容还是主席雕像,这些都是毛主席留给我们的最后的念想,不容任何人亵渎。